在2001年的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揭秘,像一枚枚重拳炸弹,在国内会计界炸开,而在去年年底美国爆发的"安然事件",与近来的世界通信公司、施乐企业的会计造假案,则引发了一场紧急的国际性会计危机,昔日被叫做"铁算盘"的会计职员,成为"过街老鼠"。会计的信誉已遭到了紧急损害,以致于朱总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考察时提出了"不做假账"的校训。面临紧急的信赖危机,怎么样重塑会计的诚信,成为时下会计界所有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会计诚信问题谈点我们的怎么看,以期抛砖引玉。
1、会计丧失诚信原则是什么原因剖析。
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后商品,现在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商品",其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借助效率,这就需要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水平常见不高,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据国内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收益27.47亿元,而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水平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收益不实157户,虚增收益14.72亿元,虚减收益19.43亿元。可见会计造假愈演愈烈,会计诚信基础已经动摇。导致会计失信的重要原因有: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首要条件。
信息不对称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等人提出的,它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备不相同的信息。大家了解假如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家)与会计信息的用法者(主如果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和学会程度相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就比较容易被识破,那样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一直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首要条件。
第一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有哪些用途者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用法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得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因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用户因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认识企业的经营情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
第二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国内的会计陷入"囚徒因境"。在不一样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则可能都遭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因为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职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职员实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实行领导授意,则实行领导意图的会计职员可能获得好处;二个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块遭到不公正待遇;二个都实行领导授意,一同做假账,大伙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职员在现实日常更多表现为一块实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不真实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致使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
第三,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次品驱逐良品。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买卖市场为例来讲解了这一点,他觉得:因为卖者比买者对汽车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买车的人很难完全信赖卖车人提供的信息,因而试图通过底价来弥补其信息上的损失;因买者出价过低,卖者不愿提供好的商品,从而致使次货的泛滥,最后致使优质的商品从市场中退出,留下来的只不过低水平的商品。在目前国内的会计市场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会计信息制造者出具很多的不真实会计信息,加之国内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投机风靡,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真伪缺少研究,导致市场对不真实信息的很多需要,因为需要的增加,势必致使不真实信息供给的增加,结果致使优质的财务报告挤出市场。形成"不真实会计信息--很多需要---提供更多的不真实信息"的怪圈。
(二)、会计自己的特征及局限性是会计失信的条件
在平时经济中,大家常常看到会计职员为一分钱的差错折腾半天。会计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一门很精准的科学。但事实是会计是一门貌似精准但并不精准的科学。这是由于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空间较大,不一样的选择将生成不一样的会计信息,这就为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的条件。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不真实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很多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不真实营业额,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成本;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打造在会计职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便性,会计信息制造者比较容易借此高估成本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收益;另外重要程度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不真实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二是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愈加宽的选择范围,制造者一直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益于自己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借助"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致使1997年到2000年期间高估4.99亿USD的价值,低估数亿USD的负债,给投资者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
三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职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职员制造不真实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捷。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备客观的一面,但也不可以完全脱离会计职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职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假如会计职员不可以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职员制造不真实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四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的经济事情不断出现,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原有些会计规范、会计准则已不可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进步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可以准时制定及颁布。尤其是现在国内的会计准则还没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这就有比较容易被上市公司借助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益于自己利益的会计政策。
(三)、公司规范缺点是国内会计失信的根本缘由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点,已经紧急制约着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缘由是现在国内公司规范缺点。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因为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打造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目前: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紧急。因为国内国有经济的策略性调整仍在推进的过程中,很多上市企业的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不可能真的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容易成为形式。
二是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点。表现为缺少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有关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诚信义务、不勤勉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独立的非实行董事缺少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用途,与董事会以集体身份起用途的特点相矛盾。
三是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职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达成真的分开,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买卖不规范,致使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导致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
银广夏等一些上市公司出现的重大问题,其不好的行为非常大程度上也可归结为公司治理结构的紧急缺点而致使的恶意决策。
(四)、失信本钱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关于公司会计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国南海事件就已发生,为何在目前还有不少公司铤而走险,屡禁不止,甚至在美国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经济体系、法制完善的国家,都有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重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收益,只有当诚信能带来收益,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己价值的达成,只有当诚信与我们的最后价值相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重点时刻就出现了诚信问题。企业通过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赖,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降低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职员,通过制造不真实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赖,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职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水平的影响也发挥着要紧用途,一方面,他们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防止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己的利益,其次,他们需要同意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需要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而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现在处于买方市场的困境下,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上市企业的需要,出具不真实报告。不真实会计信息能达成"多赢",正是这类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不真实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另外因为国内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也是国内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国内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总是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置,;轻外部公开处置",减弱了法律的效力。由于经济处罚是需要由造假企业的权益来承担,即用本应是股东的利益来偿还股东的损失,由投资者来为企业的造假行为承担责任,从而转嫁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应负的责任,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职员的利益。
正是因为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本钱,不造假的机会本钱过于高昂,才会不断上演公司会计造假的闹剧。
2、重塑会计诚信对策。
(一)、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降低会计不真实信息的施展空间。一是健全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合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健全与严格规范关联买卖的披露、加大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几方面入手。二是加快制定和颁布新的具领会计准则,针对国内尤其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三是考虑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愈加具体。
(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水平的内部规范安排,为此需要打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一打造现代企业规范,要切实打造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规范,加大股东等财务信息需要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这包含完善董事会、打造审计委员会、打造股东对营运管理者的强力约束、打造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手段;第二、健全营业额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的约束挂钩;3、改变勉励手段,预防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营运管理者的勉励手段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四是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五是打造完善独立董事规范,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六是健全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三)、打造民事赔偿规范,加强造假本钱
一是加强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必须要加强处罚力度,需要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只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导致紧急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同时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升会计造假的本钱,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二是尽快打造民事赔偿规范。虽然国内出现了很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到现在为此,还没一块针对公司造假真的推行的民事赔偿案例, 股民还没有得到违规企业的一分钱赔偿。因此,需要尽快打造民事赔偿规范,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须公民的合法利益遭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
三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在"安然"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纽约证交所正式取消安然股票的有关买卖,并拟取消其上市资格。同时致使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安达信会计企业的信誉和审计市场飞速下滑,不能不面临着被兼并的命。这种退出机制的惩罚力度对有关行业内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警示。因此,国内要尽快要构建有效的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己就不诚信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有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职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有关职业。只有如此,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才是真的可置信的。
(四)推行诚信保险规范。依据海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需要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诚信,致使投资者遭到损害时。保险公司需要负责赔偿。如此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其次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势必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减少监管本钱。
(四)推行诚信工程,强化诚信教育。张迎维教授在谈到诚信时觉得,法律和信誉是保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条件,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本钱更低的保持买卖秩序的机制。尤其是在很多状况下,法律是没有办法的,只能信誉才起用途。因此对会计造假行为,大家不只要加强惩罚力度,更要紧的是加大诚信教育,提升有关职员的诚信意识。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行诚信工程:
一是着力塑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地方保护,提升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区域、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二是打造信用档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好的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现在,大家的信用档案还是空白。因此,国内要借鉴海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看,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三是强诚信教育。诚信不止是道德需要,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目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推行纲要》,对全领会计从业职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职员要真的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靠谱。
主要参考文献:
葛家澍 黄世忠 安然事件的深思 会计研究 2002.2
杨雄胜 会计诚信的理性考虑 会计研究 2002.3
张维迎 法律规范的信誉基础 经济研究 2002.1